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云歌送别朗读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译文

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突兀:高耸的样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戍:戍楼。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1

2、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8-239

3、彭国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4-326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开头,第三句以“火”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的外观,主体感强。“飞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的动态。“平明乍逐胡断,薄暮浑随塞回”,说这些火早上刚被吹散,傍晚又随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沙草石和火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朗读
()

猜你喜欢

弘历

西蜀及东鲁,琴台名纷然。此胡亦有之,迹传阖闾年。

松风写谡谡,峡水常湲湲。想彼三郎流,听之早欲眠。

()
金朝觐

秋风落叶感星霜,辜负韶光春梦长。砚北随兄供笔墨,厨东呼嫂问羹汤。

劫当桓景都归命,礼据檀弓可勿殇。他日登高临眺处,天涯布奠一倾觞。

()

金台初献策,彤管受咨询。宝剑虚知已,青刍愧古人。

十年操别鹤,千载著伤麟。日暮寒江上,孤云对白蘋。

()
曹家达

幽意值所适,冶游良未然。木末摇东风,溪水鸣溅溅。

人心抱幽默,相激各自贤。岂不愿安静,逼抑成沸煎。

()

东郡衣冠盛,南宫榜帖新。

诸科唐取士,数路汉得人。

()

梁园无此种,上苑几年移。独抱冰霜骨,休誇粉腻姿。

春风吹蕊蒂,绛雪缀繁枝。写向王孙赠,能深玉叶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