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

襄邑道中朗读

注释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襄邑道中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参考资料:

1、傅德岷 .《唐宋诗鉴赏辞典》 :崇文书局 ,2005 .

2、傅璇琮 .《中国诗学大辞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

3、余冠英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

  全诗写坐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是“红”的,这是本色;本不红,被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红而说飞“照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的堤岸;“飞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是顺。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而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最怕逆。作者既遇顺,便安心地“卧”在上欣赏一路光:看两岸,飞、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行甚速,如果天上的“”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赶路,最关心的是向、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字。全诗以“飞”领起,一开头便写“”。如果没有“”,“”就不会“飞”。次句出“”字,写既是顺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如果不是既遇顺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便不会与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不动”的错觉反衬“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朗读
()

猜你喜欢

秘藏开新译,天花雨旧堂。

证经多宝塔,寝疾净名床。

()
张海鸥

丹枫无意闹春头,总趁霜华染素秋。装点山川增气象,充盈黉舍慰乡愁。

何人可解飘零意,几处能盟澹荡鸥。烟雨楼头人独立,凭栏细认越王州。

()

戎车百两去难攀,秣马前驱矢石间。析木旧津吞朔易,神都新令愯完颜。

传声已报连三捷,触热那辞冒百艰。束缚会看擒颉利,灰钉何待执戎蛮。

()

插花行理鬓。

迁延去复归。

()
李商叟

百年能几见英豪,主圣臣贤未易遭。

□□□□新制度,宗臣当国大勋劳。

()

燕家小妓石榴裙,笑酌雚把似君。

玉面未从花里出,瑶筝先向月中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