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州满塘驿

寒食江州满塘驿朗读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朗读
()

猜你喜欢

去年此日乱离中,霜叶寒花今又逢。雁羽不堪穷漠北,戍歌犹是大江东。

烟销衰草横塘静,日照疏林秋浦红。潦倒莫辞朝落帽,夜猿声急白蘋风。

()

君子如真金,真金刚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变态。

随世良独难,殉道乃无悔。近日崔菊坡,坚卧辞鼎鼐。

()
释元肇

清简何曾五马荣,时艰念虑在生灵。江如谢朓诗中静,山似岳阳楼上青。

戢戢鱼头曝冬日,翩翩鸦字出宸庭。三吴父老遥相祝,几向天边望福星。

()

澎湃白艾溪,源恐从天落。

滩石剑戟列,喷怒波势恶。

()

屋上即青山,柴扉镇日嵌。

烟霞三径足,天地一身闲。

()
释智愚

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轩。

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