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朗读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译文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释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详见《九日登山》诗注。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创作背景

  此诗与前诗《九日》或为同时之作。约作于宝应元年至广德元年(762—763)间。龙山,在当涂县。《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宣州当涂县:“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在咏菊诗中,“龙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与好友痛饮菊,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次句“黄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的神态。“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逐臣”,追随诗人。这是说菊开得到处都是,无论诗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香的黄,同样,诗人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向他微笑。在登龙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热爱。三、四句“醉看落帽,舞爱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饮美赏黄不醉人人自醉,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朗读
()

猜你喜欢

黄节

相看百岁到中年,子有文章且更贤。甲历可从修史得,癸尊能助晋觞妍。

北来我为留称祝,上寿天将与静便。如此春江复相别,藏波无尽各悠然。

()

不顾房帷十载恩,窃将灵药月中奔。楚台有枕难通梦,汉殿无香可返魂。

夜静鸳鸯虚锦帐,昼长鹦鹉唤璚轩。小星三五沉何处,垂老青衫湿泪痕。

()
黄节

英雄心事托琴中,独访孤台过断虹。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

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

()

渌水荡涟漪,江南日暮时。吴姬木兰棹,越女竹枝词。

恼杀横塘下,纷纷轻薄儿。

()
真宗

玉气如虹,岂缯弃笥。

既奉既将,亦奠在位。

()

依松屈曲疑无路,十里廿里香深沍。

殿台平入蓬莱图,人烟尽属天台赋。

()